李兆基家族、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郑裕彤家族被称为现代版的“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以非凡的商业智慧与果敢的决策,在香港经济崛起的浪潮里乘风破浪,积累起令人瞩目的巨额财富。2025年3月17日随着李兆基的去世,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仅剩李嘉诚一人。尽管老一辈逐渐隐退,但他们的家族财富传承理念为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家族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01
四大家族构建了“经营性资产+理财型资产”双驱动的财富创造引擎
李兆基家族:李兆基六岁起学做生意,20岁时带1000港元到香港创业,因熟悉黄金知识,选择了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为日后香港事业发展赚取了第一桶金。二战后香港百废待兴、人口增加,住房需求上升。李兆基先后与冯景禧、郭德胜成立永业公司,与胡宝星组建“永泰建业有限公司”;并于1975年独自创立“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目前,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1981年已上市)已经发展成一个超级集团。除地产业务外,集团产业还包括恒基发展、香港中华煤气、港华燃气、美丽华酒店、香港小轮,横跨地产、能源、酒店、交通及零售等多个领域。
李嘉诚家族:1950年22 岁李嘉诚用积蓄和借来的 5 万港元,在香港创办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1958 年李嘉诚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1971年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上市。1979年,李嘉诚斥资6.3亿港元收购英资和记黄埔公司39.6%的股权。2015年1月9日,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合并、重组,最终将分拆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接手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零售、基建、能源、电讯和飞机租赁业务等非房地产业务,长江实业地产持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在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物业开发、物业投资、物业管理及相关金融服务的各项业务。
郑裕彤家族:1956年郑裕彤从岳父周至元手中接棒“周大福”后,先是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首创纯度高达99.99%的“四个九足金”产品。后又开始把目光转向钻石业,将周大福打造成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土地、房产低价抛售,郑裕彤大量收购土地,并于1970年组建新世界发展,全面进军房地产。两年后,新世界发展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当时香港地产“五虎”之一。目前,周大福的业务涵盖了地产、酒店、金融、零售百货、医疗、设施管理、文化、物流、基建、娱乐咨询和保险等多个领域。
李兆基家族:2004年12月,李兆基以私人的500亿元成立“兆基财经企业”,专攻美股、港股市场,先后购买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建设银行等股票。随后又精准狙击次贷危机,在日本股票中进行了审时度势的精准操作,独创出“一元变八元”的投资理论。2007年底,随着美股、港股股市的进一步上涨,兆基财经的净资产超过了2000亿港元。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袭来,道指、恒指纷纷下挫,李兆基的兆基财经所持有的股票组合的市值也随之下挫,2008年底曾一度跌至1000亿港元。2012年兆基财经的净资产回升至大约1500亿港元。
其长子李家杰曾表示,兆基财经已经是家办。但是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还创立赋生资本(Full Vision Capital)。赋生资本已成立10年,秉持“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助人)”的理念,旨在以创业家身份投资及研发新智能解决方案及创新环境技术,所孵化的企业估值已达65亿美元(约507亿港元)。
李嘉诚家族:李嘉诚于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2002年,李嘉诚基金会注资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维港投资主要投资于科技或革新技术的创业公司,其中不乏Facebook、Siri、Spotify、Skype、Zoom等行业佼佼者。2024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透露,李氏家族将在香港设立家族办公室。
此外,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于1993年创立一家立足亚洲的私人投资集团——盈科拓展集团。该集团主要业务涵盖科技、媒体与电信、金融服务及地产多个领域。
郑裕彤家族:早在1966年,郑裕彤就成立家族办公室——周大福企业。作为郑氏家族的私人投资旗舰公司,周大福企业投资包括新世界发展、新创建两大上市公司。此外,周大福企业也经常以LP身份出资VC/PE机构。
近年来,周大福企业多次与国内基金合作,其中包括德弘资本、瀚晖资本、黑蚁资本等。周大福企业旗下还有保险、能源、房地产项目及酒店资产,如周大福人寿保险、瑰丽酒店、加勒比海度假村Baha Mar,以及欧洲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格林威治半岛和澳洲布里斯班皇后码头度假区等,遍及全球27个国家。
郑裕彤家族第三代郑志亮还在2019年创立了六脉资本,致力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以科技和创新驱动的投资。
相比前三位,公开资料尚未查询到郭得胜家族的家族基金或者家族办公室的相关信息。
02
注重接班人培养并利用家族信托紧锁企业股权
郑裕彤家族的传承策略是“双轨并行,二代三代共同上阵”,同时家族财富“分工不分家”,通过安排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员各司其职,确保家族企业的稳定发展。
1989年,时年64岁的郑裕彤宣布退休,让时年43岁的长子郑家纯接棒。后来郑家纯启动的一系列收购案,让企业外债大幅攀升,股价大跌。1991年,郑裕彤“重出江湖”,一边帮助新世界发展渡过难关,一边启动跨代际传承,加快培育孙辈的郑志恒、郑志刚等。
2012年,郑裕彤再次宣布退休,长子郑家纯再次接班,郑家纯的儿子郑志刚被作为郑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培养。不过,2024年9月26日,郑志刚因激进扩张策略导致新世界发展负债高企辞任该公司行政总裁,同时辞去了新世界百货中国董事会主席、周大福执行董事以及新创建集团非执行董事等职务。目前,新世界发展的行政总裁为黄少媚,黄少媚向主席郑家纯汇报。2023年,郑家纯曾公开表示仍在为家族企业寻找合适的接班人,甚至可能考虑外聘人才。
郑裕彤在去世前的一年,即2015年完成了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控股权安排。由“周大福控股”直接持有周大福珠宝89.34%的股权,并控制着周大福企业。“周大福控股”的控股股东是“CTF Capital”,郑裕彤家族通过两间离岸公司——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CYTFH)和 Cheng YuTung Family Holding II(CYTFH II),合计持有CTF Capital 95.65% 的股权。
1980 年,李嘉诚设立家族信托基金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LKS Unity),用以掌控和记黄埔、长江基建、长江实业、电能实业、赫斯基能源等多达 22 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在股权架构方面,李嘉诚与其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分别持有该公司三分之一的权益。
同时,李嘉诚根据两个儿子的特点和潜力,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发展道路。长子李泽钜老成持重、有责任心,偏好稳定回报的投资,适合守业。李嘉诚让李泽钜跟随在自己身边,学习和接手家族的核心产业。次子李泽楷大胆、寻求标新立异,敢拼敢闯,有冒险主义精神,适合创业,李嘉诚支持他另起炉灶、开辟新局。1991年,李泽楷离开家族企业,凭借自身的商业洞察力与果敢决策,创立了盈科拓展集团。
2012年,李嘉诚为有效规避兄弟争产等类似家族纷争,促使原本由李泽楷持有的 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家族企业股权信托)三分之一权益,全部转至李泽钜名下。此次权益转移后,李泽钜的持股量大幅增至三分之二,而李嘉诚则继续持有余下的三分之一。作为权益调整的交换条件,李嘉诚将家族现金类资产分配给幼子李泽楷。
不同于郑裕彤的“双轨并进”和李嘉诚和“分家”的传承模式,李兆基在“分工不分家”家族治理模式下,让两个儿子李家杰与李家诚实现“共治”。
2019年5月28日,李兆基正式宣布退休,将恒基地产交到两个儿子手中。
具体分工方面,长子李家杰为人低调,且早已独当一面在内地发展,适合执掌内地业务,现任香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主席。次子李家诚多年来在李兆基身边跟随学习,适合接管恒基香港,负责香港地产业务的发展。
此外,李兆基还将其他家族成员如胞妹冯李焕琼、女儿李佩雯、女婿李宁和外孙女李敬恩等引入管理层。
郭得胜因为不想让三个儿子分家,制定了一套“三分式”管理制度。在该制度的约束下,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共同打理家族企业。
其中,长子郭炳湘任新鸿基地产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二儿子郭炳江和三儿子郭炳联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在三人的共同治理下,新鸿基市值一度超越长江实业,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然后在郭炳湘遭绑架后,家族开始出现分裂。2008年,三兄弟在企业控制权、人事安排等方面矛盾公开,郭炳湘被免去主席兼行政总裁,改任非执行董事,母亲邝肖卿接任主席。2011年,内斗结束,郭炳江、郭炳联升任联席主席,邝肖卿退出董事局。2012年,郭炳江和郭炳联因涉嫌行贿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2014年,郭炳江在“世纪贪案” 中被判入罪,辞去公司职务。
郭得胜生前设立郭氏家族信托基金,掌控新鸿基地产41.92% 股权,受益人为妻子邝肖卿及三子。在家族矛盾爆发后,邝肖卿于2010年重组信托基金,将 43%(后期增加)股权分给“郭炳湘的家人”“郭炳江及其家人”“郭炳联及其家人”,郭炳湘名字未出现。2014年,邝肖卿重新分配集团股份,郭炳湘虽分得股权比例与弟弟们相当,但他辞去了非执行董事职务,创立了“帝国集团”,2018年郭炳湘去世。如今,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由郭炳联之子郭基辉担任,新鸿基完成了第三代的接班。
03
香港四大家族财富传承的启示
通过对香港四大家族财富传承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传承家族通常会构建“经营性资产 + 理财型资产”双轮驱动的财富创造结构。经营性资产即家族企业,通常是家族创造财富的主要引擎,是家族创造和保有财富的最佳方法。家族企业不仅可以创造金融资本,还可以培育传承所需要的家族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财型资产即非经营性资产,是家族和家族成员个人通过投资理财而非家族企业经营所积累形成的资产。家族理财型资产不仅可以为家族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还可以激励家族成员成长,并可以把握稀缺机会,抵抗主营产业的周期性风险,实现家族财富的第二增长曲线。
二是,家族财产分配政策有统(保管者理念)有分(所有者理念)。四大家族既有采用所有者理念的,即将家族财富在家族成员间进行分配,比如李家成家族;也有采用保管着理念,即通过家族信托实现家族财富由家族成员共有,实现家族财富所有权和受益权的分离,比如郑裕彤家族和李兆基家族的“分工不分家”,以及郭得胜家族的“三分式”管理均是保管者理念。
“分工不分家”的传承方式,在家族产业业态众多且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后代成员各司其职,让每位家族成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发挥最大优势,从而推动家族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然而,这种模式极有可能因为财富或者权利分配不均衡,引发家族成员之间的不满和矛盾。比如,郭得胜家族。因此,除了运用家族信托紧锁企业股权,还需要构建起顺畅高效的家族沟通机制,妥善化解内部矛盾,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从而确保家族在传承之路上稳步前行。
三是,传承家族非常注重家族人力资本建设。不仅会建立鼓励家族成员生育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数量;还会建立相对完善的接班人培养体系,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为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比如,李兆基通过设立“兆基教育基金”,规定每新增一名家族成员即可获2亿成长基金。此外,郭德胜家族、郑裕彤家族以及李嘉诚家族的第二代,都生育了多名子女,为家族事业传承储备了丰富的潜在人才资源。在接班人培养方面,家族后代毕业后,通常会回到家族企业,历经多岗位、多业务板块的实战历练,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引领家族企业持续前行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