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3年末,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已经增加至39家,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0多家。据我们测算,保险金信托存续规模已超2000亿元,应用场景已覆盖教育、医疗、养老、代际传承、未成年人照护、特殊儿童关怀、婚姻风险隔离、家企风险隔离等多个领域。 不过,业务发展看似火热的背后,还存在诸多堵点。新财道财富董事长周小明曾在第五届中国保险金信托论坛上表示,“保险金信托是一项非常好的金融服务,它是信托回归本源业务的体现,弥补了保险本身很难周全保护受益人的不足,为家庭形成了更完整的保障链,但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信托与保险分别诞生于15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随后在整个欧洲地区得到广泛发展。1886年,英国推出第一款保险金信托产品“信托安全保险”,运用信托及保险来规避家族的传承风险。1902年,人寿保险信托在美国兴起,发展出不可撤销人寿保险金信托。1925年,日本的生命保险信托面世,功能与人寿保险信托相似。2001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万通银行开展了该地区的第一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随着保险制度和信托制度的全球化传播,2014年,中信信托和中信保诚人寿推出了中国大陆地区首个保险金信托。此后,国内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逐渐增加。
01
2023年末保险金信托突破2000亿元,
较2022年接近翻番
中信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3年末,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已经增加至39家,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0多家。
表1:各年参与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情况
年份 |
信托公司 |
数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规模方面, 2017年,国内保险金信托规模仅有50亿元。2020年以来伴随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以及保险代理人高质量发展,保险金信托迎来快速增长。据《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2021年末保险金信托存续总规模达到747.93亿元,年内新增规模高达444.52亿元。按此计算,2021年保险金信托规模同比增长率达146.51%。
2023年,保险金信托再次迎来增长小高峰。4月,平安信托披露其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突破1000亿元,占行业整体规模的62%;下半年随着新三分类的实施,保险金信托加速落地,中信登在“2023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发布会”上披露,2023年6月-12月新成立保险金信托规模达683.81亿元。
依上述平安信托发布的业务规模、占比和中信登发布的6-12月数据估算,2023年末保险金信托存续总规模接近2300亿元,较2022年末接近翻番;2020-2023年保险金信托年复合增速达64%,远高于同期(2020-2023年)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35%。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借助集团优势,平安信托保险金信托规模爆发式增长,2021-2023年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40%,占行业总规模的近50%,远远领先于其他公司。此外,中信信托自2014年5月推出国内首个保险金信托业务以来,已实现多个行业第一,推出业内首单身故保险金信托、首单生存金保险金信托、首单信托投保的保险金信托、首单家庭保单保险金信托、首单保险金信托定向捐赠服务、首单债权资产保险金信托。
02
受客户和保险营销人员青睐,
保险金信托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化
保险金信托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设立门槛低,客户群体更广泛,市场空间更广阔。相比较动辄上千万元资产的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设立门槛更低。通常情况下,利用保险的杠杆效应,通过设立“百万级别保费”的保单并装入信托就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财富管理目标,在财富端受到高净值客户的青睐。另外,保险金信托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了信托工具的普惠性。胡润研究院《202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国内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14万户,拥有千万以上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8万户,“富裕家庭”数量是“高净值家庭”数量的两倍多,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其二,保险金信托结合了保险及信托两种法律制度的优势。保险金信托除了具备家族信托财产保护、风险隔离、灵活分配、有序传承、税务筹划等功能,解决人寿保险分配不灵活、受益人受限等问题以外,还兼具保险的风险保障、杠杆、融资(抵质押贷款)和收益锁定功能,能为家族成员和家族企业建立全方面的风险垫。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项时,保险公司按照保单约定将保险赔偿金支付给保单受益人,这样可以起到风险转移的作用。在完成赔付后,保险金进入信托账户,与委托人、受托人及其他财产隔离,还能有效避免财产被追索以及保险金被非法挪用、侵占和挥霍浪费等风险。在信托财产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受益人的生命周期制定灵活的分配方案。相比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传统工具,保险金信托一般情况下无须额外的继承权公证等程序,可以避免继承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其三,2019年以后,随着保险代理人人均产能的下滑,以及疫情对保险营销人员线下展业的影响,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开始下滑。为了提升人均产能,保险公司开始在保险代理人领域内推行“清虚增优”策略,保险代理人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发展被提升日程。保险金信托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同时兼具“保险+信托”的双重功能,为保险营销人员获得大额保单、服务高端客群、开拓高端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庞大的保险代理人群体也带动保险金信托的快速增长。
泰康人寿联合五矿信托推出信托直付养老社区的“保险金信托+养老”服务场景,一站式为客户提供养老资金储备和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的遴选和对接、养老费用的支付与结算等服务。
中诚信托联手人保寿险落地一单保险金信托,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包括生活品质金、教育激励金、创业鼓励金等条款的设置以及其他财富传承安排在内的保险金信托服务方案。
中信信托推出“保险金信托+遗嘱”服务、“家族/保险金信托+定向慈善捐赠”信托服务;还与中信银行和中信保诚人寿协同推出债权资产保险金信托,委托人可以将其名下充分确权的债权资产追加进入保险金信托。
03
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看似火热的背后,保险金信托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堵点。新财道财富董事长周小明在第五届中国保险金信托论坛上曾表示,“保险金信托是一项非常好的金融服务,它是信托回归本源业务的体现,弥补了保险本身很难周全保护受益人的不足,为家庭形成了更完整的保障链,但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面临几方面挑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供给不足。目前该领域的法律及监管政策尚不清晰,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在一些实操案例中,常会遇到法律适用性模糊甚至无法可依的情况。如,对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保单转让权及保单质押贷款等风险如何处理等。保险金信托要想长足发展,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险金信托的操作规范、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
二是参与各方地位不对等、利益不均衡,业务落地慢、周期长。目前,除了平安信托这种集团协同作战的机构,其他保险金信托业务的落地需要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三方或者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两方协同推进。在机构合作中,保险公司和私人银行是该业务的商业利益主体。保险金信托能为商业银行贡献中间费和投资顾问费;保险公司通过保险金信托有助于拓展高客客群。而对于信托公司仅能在设立初期收取一个一次性的信托设立费,后期保险赔偿金能否顺利装入信托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赔付的等待期可能要30-50年,所以积极性并不高,业务落地周期一般较长。未来保险金信托要想长远、大规模发展,必须根据各方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情况,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商务能力亟待重构。当前客户在第一次接触保险金信托往往是通过保险营销人员,由于营销人员缺乏对信托功能的准确认知,可能夸大信托功能的,给信托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保险金信托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金融、保险、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从业人员对全链条知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相关组织或社会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保险金信托服务的培训认证体系,对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的从业人员制定严格的统一的准入门槛。
四是银保信三方机构协同难度大。以信息系统为例,保险金信托业务流程涉及履行审批、登记、估值分配等环节,以及账户的资产管理、支付管理等工作,要想规模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之间建立服务系统的对接,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信息交换标准,实现保单和信托管理信息的自动推送和实时共享,解决保险与信托信息传递的配合问题,保证受托人对保单的期间管理和保单有效性的查验,尽到勤勉尽责义务的同时降低信托管理的人工成本、提升业务处理速度。尽管行业内对服务系统建立与链接的重要性都予以认可,但服务系统的开发存在诸多障碍。如,系统的开发和对接由谁来主导牵头,参与的主体之间如何分担系统的开发成本,均需要长期磋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