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财道在线 > 原创文章
新财道在线Family wealth research
“2025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新财道 时间:2025-02-21

2月17日,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6年多,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座谈会肯定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表示将给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还要求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培养企业接班人以便实现企业的平稳传承。具体来看:


一是,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营业环境。包括破除各种制度障碍,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公平开放,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


三是,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四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


五是,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01

定调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方针政策一以贯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方针的战略地位。

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民营经济为中国社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其中,民营企业5554.23万户(同比增长6.02%)、个体工商户12532.25万户(同比增长3.03%)。在经济贡献度方面,以浙江和福建为例,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7.2%的生产总值以及71.7%的税收,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省”;福建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8.3%,贡献了全省70.6%的税收。其他如,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山东省等地,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度也超50%。

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和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为企业家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助于企业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02

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营业环境,增强民营企业信心


在国内,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顽疾和障碍;一些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准入壁垒,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与深刻变革。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剧烈变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经济碎片化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中期增长动力匮乏、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压力增大等挑战层出不穷。国内方面,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优化期和动力转换期的叠加阶段,既要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又要应对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众多民营企业深耕传统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

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包括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但在复杂严峻内外部形势下,企业效益持续下降,民营市场主体信心依旧不足。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资本市场波动极大,民众存量财富大幅缩水且收入增幅预期下降,国内总需求扩张乏力。在此背景下,企业效益开始呈现“马太效应”,向头部领先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高度集中,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实力不足难以持续参与市场竞争,民营市场活力呈现下降态势。

在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们是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是暂时的而非长期性的,是能够通过努力克服的而非无解的难题。

为了提振民营企业市场信心。在制度建设上,习近平主席在会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实际、深入调研,统筹抓好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资源要素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这些条件和优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03

鼓励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

何为企业家精神?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企业家精神”命名,明确提出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并用36个字概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企业家精神至少包括爱国、创新、诚信守法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核心在于创新、冒险、责任和担当。

在当今时代,企业家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企业家应敢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承担风险。他们不仅要敢于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通过慈善捐赠、成立慈善基金会或设立慈善信托等多种方式,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助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构建。


04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


在本次座谈会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

各种信息和数据表明,未来10-20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将迎来传承高峰,中国民营企业也将迎来一波接班热潮。但是多数企业面临着“无人接班”的困境。比如,在最近的《酌见》栏目中,俞敏洪表示,到目前为止,新东方仍未找到接班人。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他们面临的传承难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子女没有接班意愿。比如,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曾表示,只会让长子曹晖接手自己的生意,可其子曹晖并不想接班,甚至还离开福耀玻璃自主创业;另一个是子女缺乏接班能力。比如,杉杉集团在创始人逝世后从千亿集团走向了破产重整;而美特斯邦威也是在2024年迎来“二代退位、创始人回归”的转折,通过“直播+产品迭代+资本运作”自救和破局。企业的传承表面上看是财富家族的私事、家事,但是从社会效用和社会影响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如果强行将公司传给子女,不仅会对企业绩效和内部组织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企业裹足不前甚至破产,小到企业家财富减损、家族企业员工失业,大的关系国家税收和经济总量的降低。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是企业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关键路径,有助于将企业传承从个人能力依赖型转化为制度保障型,使接班人的选拔机制更加市场化,让“能者居之”成为企业传承的核心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以及持续发展。如果再植入家族信托和家族治理等财富管理工具,可以形成一个“家族信托紧缩企业股权,家族政策控制企业发展,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稳固而高效的“管理铁三角”,从而实现家族基业长青。


05

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绿色经济、高端制造备受关注  


当前国内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传统产业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GDP的贡献度逐年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20.9%提升到2023年42.8%。

民营企业座谈会作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风向标。在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多作贡献。

结合本次邀请的企业家所处行业来看,以下几个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第一,科技创新与硬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半导体与芯片、智能终端与消费科技;第二,新能源与绿色经济,包括新能源汽车与电池技术、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储能、节能环保等领域;第三,高端制造与产业升级,包括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与精密仪器;以及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基建与智慧城市等。
上一篇:AI或重塑家族办公室服务模式:从「人力密集型」到「人机协同化」下一篇:特朗普2.0时代开启!将如何影响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
Copyright © 新财道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60716号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