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之所以成为财富的宿命或者说是财富的魔咒,很大程度上是事物的本质使然。
“富不过三代”之所以成为财富的宿命或者说是财富的魔咒,很大程度上是事物的本质使然。
自然法则
“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盛的状态时,其自身已经包含了走向衰败的因子。再高的山都有自己的顶峰,顶峰之后便是或陡或缓的下坡;再强的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极限之后便是身体或智力的衰退。
中国智者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的就是大小、盛衰、强弱、刚柔、高低、祸福等对立关系之间的自然转换,这种转换不是来自事物的外部,恰恰是包含在同一事物的内部。
一个家族如果没有持续而卓有成效的管理,原始的自然法则就会发生作用,某一代人的强盛可能恰恰预示着下一代的衰落。
行为倾向
家族财富的创造和传承本质上是人类行为学的问题。要长期创造和保有家族财富,核心不在于每一代家族成员拥有什么,而在于每一代家族成员做了什么。只有每一代家族成员都对家族财富积极贡献力量,都为家族财富添砖加瓦,才有可能改变“富不过三代”的财富宿命。如果家族后代不能代代保持积极作为,那么某一代家族成员即便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也必然会落入“富不过三代”的陷阱。
从客观条件看,富裕后代的身份本可以更好地助推他们发展和创造。富裕后代由于经济上的优势,从小接受较好的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相当优异。如果继承了丰厚的家产,还拥有进一步拓展的巨大资本,而且其父辈积累的经济、人脉、社会资源都能为其所用,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现实中,也有不少富二代在继承家业以后,大胆地对家族企业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甚至远远超出了其当初刚继承家业时父辈所创造的成就,真正变成了创二代。
然而,相反的情形可能更加容易出现。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倾向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虽然受到了很多批判,但“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核心命题,就生物和环境的互动关系而言,至今依然成立。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其矛盾之处在于:既要把握自己,又离不开环境,还往往被环境所控制。作为富裕家族的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和成长,坐拥财富的天然环境,对其行为的正向激励远比不富裕家庭要弱得多,如果不加以精心管理,很容易掉入坐享其成、无所事事甚至浪荡败家的人性泥沼之中。
社会倾向
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看,对于不劳而获、靠继承祖辈财富的寄生阶层,社会普遍持否认态度。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法律上是许多国家通过征收高额的赠与税和遗产税,避免阶层固化的同时提高财政收入、增进社会福利。
在如今开征赠与税和遗产税的国家和地区,税率最高通常可达50%甚至70%,如果对家族财富不加以精心管理,后代家族成员又丧失了财富再创造的激情与能力,那么就遗产税一项,家族也难以富过三代。
……(未完,更多内容请点击链接查看:财富家族为什么大多富不过三代?)
本文为新财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